1.兰州庄严寺 [清] 谭嗣同 | |||||||
|
|||||||
在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在甘肃的游历和文学创作活动无疑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他曾经五次来到甘肃,并且有过较长时间的停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成长经历,以及对这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充满深情的描摹,成了他的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 谭嗣同的母亲病逝,次年(1877),父亲谭继洵在户部郎中任上迁甘肃巩秦阶道,加二品衔。清政府在甘肃(包括现在的青海、宁夏)设有六个分巡道,巩秦阶道是其中之一,辖区有巩昌府、秦州直隶州、阶州直隶州,设道员一人,是总督以下的行政长官,官阶正四品,道署在秦州大城(旧址在今天水市政府)。 谭继洵接到清政府任命后,携子嗣同请假回浏阳为妻徐五缘修墓,之后回京,于是年十一月到甘肃巩秦阶道任。谭嗣同于次年(1878)赴甘肃其父任所。 四年春,赴甘肃,舟至长沙。易舟流湘泛洞庭,流江镜陆迳湖北,溯汉至襄阳,陆迳洛阳入函谷、潼关至陕西。秋,至兰州,回抵秦州。五年夏,回湖南,取道徽县,流嘉陵江至略阳。谭嗣同于光绪四年(1878)初次踏上甘肃的土地,时年十四岁。这时,他在巩秦阶道道署里读书。《三十自纪》所云“十五学诗”,约指此时。谭继洵因科举崛起于寒微之家,因此也希望儿子走上科举“正途”,他感到在秦州请不到精通八股制艺的名师,便致函浏阳著名学者涂启先,延请他教读谭嗣同。 光绪五年(1879)夏天,谭嗣同取道甘肃徽县,回湖南浏阳就读。谭嗣同在涂启先的教导下,读书两年,接受了考据学派的严谨治学方法。光绪八年(1882),谭嗣同第二次赴甘肃:时年谭嗣同十八岁,他到达秦州后,经伏羌(今甘肃甘谷县)到达兰州。《与沈小沂书一》云:“又嗣同弱娴技击,身手尚便,长弄孤矢,尤乐驰骋。往客河西,尝于隆冬朔雪,挟一骑兵,间道疾驰,凡七昼夜,行千六百里,岩谷阻深,都无人迹,载饥载渴,斧冰作糜,比达,髀肉狼藉,濡染裈裆。此同辈之目骇神战,而嗣同殊不觉”。于此可见少年谭嗣同的英雄气概,他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嬉戏阶下、嗷嗷以哭”和 “夜读书,闻白杨号风,闲杂鬼欷,大恐”的天真儿童,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少年了。 为了将来有所作为,他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砥砺自己的意志,《刘云田传》云:安定防军,隶大人部。嗣同闲至军,皆橐鞬帛首以军礼见,设酒馔军乐,陈百戏。嗣同一不顾,独喜强云田并辔走山谷中,时私出近塞,遇西北风大作,沙石击人,如中强弩。明驼咿嚘,与鸣雁嗥狼互答。臂鹰腰弓矢,从百十健儿,与凹目凸鼻黄须雕题诸胡,大呼疾驰,争先逐猛兽。夜则支幕沙上,椎髻箕踞,掬黄羊血,杂血而咽,拨琵琶,引吭作秦声。或据服匿,群相饮博,欢呼达旦。也正是在甘肃大地上这种艰苦的自我砥砺,使他形成了勇于任事,视苦如甘,纵横不羁的性格。 是年冬天,谭嗣同返回秦州,次年(1883)春,又赴兰州:九年春,赴兰州。十一年春,归湖南……冬,赴甘肃,陆至长沙,……十二年春,抵兰州。十四年夏,归湖南,……冬,赴甘肃。光绪九年(1883)春,谭继洵升任甘肃按察使,嗣同随父来到兰州。之后谭嗣同奉父命回家乡与长沙李寿榕之女李闰结婚。婚后回到兰州。次年(1884)与仲兄谭嗣襄同到新疆巡抚刘锦棠的幕府,受到刘的赏识,但不久刘去职,兄弟二人只得返回兰州。是年冬,谭继洵任甘肃布政使。清沿明制,以承宣布政使司为一省最高民政机构,而以布政使为主官,与管刑名之按察使并称两司,为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光绪十一年(1885)春,谭嗣同取道陇西,经龙驹寨、襄阳归湖南。 光绪十二年(1886)春,第四次来到甘肃,此后两年间在兰州度过。光绪十四年(1888)夏,回湖南,并在汉口送别仲兄嗣襄去台湾,是年冬,赴甘肃,于次年(1889)春到达兰州: 十五年春,抵兰州,寻上京师,迳陕西,出潼关。这是谭嗣同第五次来到甘肃,旋即又归湖南,又转赴北京应试,不第。此时谭继洵升任湖北巡抚,谭嗣同也就最后一次离开了甘肃大地。 PS: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
|